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报道 >> 正文

国家杰青、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张献明教授、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吴旭教授应邀到我校作学术讲座
2025-04-16 20:28 作者: 编辑:于探来    (点击: )

2025年4月16日下午,应碳基新材料及零碳负碳利用技术研究所、化工与材料工程系邀请,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万人计划”首批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张献明教授和太原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吴旭教授来我校开展学术讲座。会议由我校副校长张云奇教授主持,碳基新材料及零碳负碳利用技术研究所和化工与材料工程系100余名师生参加了会议。

首先,张献明教授以《分子基多孔材料的固态电解质性能提升策略》为题,介绍了固态电解质在储能领域的重要意义,以及通过对多孔材料优化设计、引入离子传导位点等策略,实现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的提升,并阐明了离子在多孔材料传导的作用机制。张教授也对相关孔材料在固态电解质的器件应用方面展开了详细的阐述。张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引起了广大师生的共鸣,报告结束后,参会的师生就器件应用稳定性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随后,吴旭教授以《SCR脱硝及逃逸氨脱除催化剂》为题,介绍了围绕NOx、逃逸氨等污染物脱除发展新工艺路线、创制匹配运行工况的绿色高效催化剂,对于化工产业的重要意义。详细讲述了,基于类水滑石(LDHs)独特的结构特点和优异的理化性能,借助类水滑石的调控制备原位有效组装了催化活性中心,催化助剂和载体,厘清了优势催化剂表面结构与NH3/O2吸附、活化及SO2中毒的关联,探究表面高分散活性组分的优化构建与低温性能提升机制,建立了适配SCR脱硝催化剂构筑原则与低温烟气污染物控制理论。吴教授的精彩报告同样引起了广大师生的共鸣,报告结束后,参会的师生就催化剂工业应用前景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两位教授的前沿研究成果不仅拓宽了广大师生的学术视野,更为我校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对推动我校科研水平提升和学科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报告人简介:

张献明,教授,博士生导师,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万人计划”首批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化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晶体学会委员,山西化学会荣誉理事长,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三晋学者,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洪堡学者。1996年山西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1999年内蒙古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6月获中山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师从陈小明院士)。2003年4月-2003年5月德国洪堡学者。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获 “山西省五一奖章”和“山西省333人才”,2008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和“山西省高等院校拔尖创新人才”。200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10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11年,作为团队带头人,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2013年入选科技部中“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同时被评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4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创新领军人才。

研究兴趣涉及金属团簇、簇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和非线性光学材料,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973子课题等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山西省自然基金和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基金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基金,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 Adv., Nat. Commun., J.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Chem. Mater.,Coord. Chem. Rev.,J. Catal., Chem. Commun.,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Inorg. Chem.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20余篇,2014-2024连续11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配合物控制合成与晶体工程方法基础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5)、《配位化合物的水热合成中的原位配体反应》和《刺激响应金属簇及多孔框架的调控》获山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1)。

吴旭,教授,博士生导师,太原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山西省“教学名师”、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教学上主要从事基础化学工作,先后主持省级教改项目3项,《大学化学》等期刊发表教改论文6篇;以第一完成人获评山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山西省高等学校“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精品共享课程”,山西省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先后荣获山西省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山西省普通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山西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青教赛”工科组三等奖,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基础课程正高组三等奖;

科研上主要围绕污染物催化消除及资源化利用开展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Journal of Catalysi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SCI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5件(转化3件),出版学术专著1部,指导毕业博、硕士20余人,获评山西省优秀研究生论文4篇,兼任全国醇醚燃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山西省煤化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学院地址: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学院路1号

办公地址:吕梁学院弘智楼506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tjyjs@llu.edu.cn

官方媒体
  • 学院官网